其他
重磅新规!房企拿地金额,不得超销售额40%!
7月26日据财联社报道,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哪些房企踩线?
据相关统计,进入2021年,针对于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从12家试点房企,拓展到30家试点房企。
以下为同策研究院根据2020年全口径销售金额排名榜单,剔除尚未上市且部分数据不全的房企后,筛选出50家样本房企,罗列房企2020年上半年及年末的“三道指标”红线的情况。
依据“三道红线”指标,房企被划分为四档,三线全踩为红档,踩中两线为橙档,踩中一线为黄档,全部达标为绿档。
根据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50家样本房企中,2家房企位列红档,10家房企位列橙档,21家房企位列黄档,17家房企位列绿档,而2020年上半年,仅5家房企为绿档企业。(详见:120家上市房企“三条红线” 情况公布!)
稳地价!高层近期连续表态
上周,高层、多部委针对楼市密集发声。尤其是7月23日住建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加大了业内对于下半年楼市调控从严、从紧的预期。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格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加快完善“稳地价”工作机制,优化土地竞拍规则,建立有效的企业购地资金审查制度。
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则表示,将推广北京市的做法,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建立购地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建立购地资金审查和清退机制。
全方位监管,“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意义重大
在7月22日韩正副总理的讲话中,“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尤为引人关注。
而随后央行和住建部的表态,分别提到“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及“下一步还将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
中指研究院高层认为,从监管层的表态来看,预计下半年“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将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严跃进也表示,后续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政策预计继续收紧。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在房地产金融监管方面动作不断。不仅针对需求端,在8月开展了房企融资“三道红线”试点,对供应端的政策也有所收紧。2020年末,央行、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银行设定了房贷规模的“两道红线”。
“与以往屡次强调金融之水不要流入房地产不同,从‘三道红线’开始,房地产金融侧的管控开始进入到精准化阶段,其特点是管控有目标、落实有进度、操作有保障。”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告诉记者。
房企融资新规落地后,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三项核心经营财务指标明显改善,负债规模稳步下降,经营融资行为更加审慎自律,整体经营逐渐趋于稳健。
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在涉房融资收紧下,2020年100家上市房企中40%房企实现成功降档;绿档房企数量达到29家,较2019年的12家增长过半。
“从企业维度,‘三道红线’如果扩大试点,此前过度依赖高杠杆拿地的粗放式增长,将面临很大挑战。在密度较高的调控周期内,对企业运营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位福建房企市场部经理曾在接受记者时表示。
对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央行方面表示,这项制度既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稳步降低。
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增速比上年末回落了2.2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上年末回落了1.6个百分点。
此外,财联社记者此前曾独家报道,今年以来部分房企出现商票未能按期兑付现象。对此,监管部门已将“三道红线”试点房企的商票数据纳入其监控范围,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三道红线”,还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都宣告了房地产金融红利时代将终结。预计今年下半年房企资金面收紧趋势不改,高杠杆扩张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本文来源:财联社、澎湃新闻、经济日报等
|THE END|
房导·湾区智库开讲 !
近期热点视频
让我们一起飞!
房导俱乐部群来啦!
本群是《房地产导刊》房导俱乐部成员交流专用群,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导刊》热心读者,房地产和配套企业从业人士、专家、学者,高端投资置业人群,以及对房地产政策、市场,感兴趣的人士。
在这里,我们将分享、交流中国房地产政策、市场、项目及城市运营、产业经济、特色小镇等信息,不定期组织热心读者、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交流互动沙龙等。
目前已有5000+人加入房导俱乐部群。进群请扫描以上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微信号:TruthIsF),并备注公司、职位和姓名,即可直接申请进群,不备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过申请!感谢配合!
更多精彩内容: